《道藏集成》介绍

《道藏》乃道教经典之总集,是历代道教经典文化之集大成者,收录的内容有号称黄帝撰著的许多哲理、兵、医书籍,道家诸子的名著和各种注本,道教教义、科仪、符箓、仙传、山志,甚至儒书、医书、阴阳、卜筮等大量文献,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其中现存版本最早、收录经典最多、收录版本最有权威性的,便是明《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中国道教史上重要道藏之一,明代编纂。明成祖即位之初(1403),曾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重编《道藏》,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去世,又令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藏。到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又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於正统十年(1445)校定付印,名《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采用《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每函各为若干卷,颁之天下,藏於各名山道观。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补《道藏》,仍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号至「缨」字号,凡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名《万历续道藏》,与《正统道藏》合计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五百一十二函,即现存明版《正统道藏》,这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官修道藏,我社出版的即是此本。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借用北京白云观所藏明刊《正统道藏》,以涵芬楼名义影印,缩改为六开小本,凡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一千一百二十册。今有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道藏》影印本,另有台湾艺文印书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等通行於世。
1-102册为《正统道藏》,103-108册《万历续道藏》

何建明,男,1965年生,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学术专长:道教与中国社会、近现代中国佛教史、基督宗教来华及其与儒佛道的相遇和对话。出版专著5部,合著多部。主要成果有:《道家思想的历史转折》、《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澳门佛教——澳门与内地佛教文化关系史》等专著及论文100余篇。

前言
道藏编纂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文化发展时期的一项重要的国家工程,是中国文化发展与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自唐代开元年间(七一三—七四一)编纂《开元道藏》之后,历代相继编修和出版了数十种不同的道藏版本,如《正统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中华道藏》等。《道藏集成》是在积极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力图继承和发扬历代道藏编纂的优良传统,将历史上各种道藏及藏外文献,特别是各种丛书中的道教文献及清代以后出现和新发现的各种道教文献进行全面的收集,并进行必要的重新分类整理,是中国道家道教文化史上的一次规模空前的历史文献结集工程。
与现有的各类道藏相比,《道藏集成》将充分尊重前人编纂与出版之道藏,合理借鉴和吸收其长处,并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收集的道教文献规模空前。既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已成定本的历史上的道藏文本,还有明清以来新产生和新发现的各类道教文献。同时还要对历代类书、丛书、志书、道教艺术与文学作品、文物资料等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纂。二是全部采用原版影印的形式,以求存真。对版面不清晰的文献进行技术处理,对敦煌文献采用重新排印文字并附录影印件的方式,便于对照阅读。三是对《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等保留原刊样式及分类法外,将对其他文献按照现代学术要求进行重新分类(如教义、仪轨、方法、史传等)和版式处理,使传统文献以更清晰的面貌呈现给广大读者和道藏收藏者。总之,《道藏集成》的编纂与出版,对于推动中国道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琅环散人的头像琅环散人
上一篇 2022 年 1 月 2 日 21:29
下一篇 2022 年 1 月 4 日 18:08

相关推荐

  • 一个工人犯错后的中美反应对比

    在美国 这位修理工叫李愚,在新泽西一家修理厂已经工作了三年。这年新泽西交通异常,修理车间的车激增,李愚忙得脚不沾地。一天在修车时,他张冠李戴,把机油错加在了变速箱里面,幸好被及时发现,没有酿成事故。 但企业的管理部门依然对这件事情展开了严厉地“问责”。 首先问责车间 ▌他们从电脑中调出最近一段时间的修理记录,发现“李愚负责维修的车辆最近增加了30%,而他所在的岗位人手并没有增加”。调查部门认为车间…

    生活 2022 年 10 月 7 日
    1200
  • “修道秘籍”130条,给好道的修行人指了一个明路!必须收藏

    “修道秘籍”130条,给好道的修行人指了一个明路!必须收藏 ​ 总结个人的修行经历,写一个学道津梁出来。给广大求道无门的好道之士引一个明路。以下八条,有者勿入我道,入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一、心不信。不信大道,好奇游戏,为徒虚名者勿入。二、心不逆。忤孝背义,悖负亲长,叛辱家国者勿入。三、心不正。只求神通,搬符弄咒,妄求神鬼者勿入。四、心不纯。好求名利,蛊惑众生,以术咨欲者勿入。五、心不善。不怜弱苦,害…

    生活 2022 年 1 月 7 日
    1500
  • 梁启超:清代考据学者的十种特色

    梁启超曾经盛赞清代考据学者“科学的研究法”、“科学的研究精神”。他总结清人考据有以下这样十种特色: 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者,在所必摈。 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以汉唐证据难宋明,不以宋明证据难汉唐;据汉魏可以难唐,据汉可以难魏晋,据先秦西汉可以难东汉。以经证经,可以难一切传记。 3.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4.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

    生活 2022 年 1 月 13 日
    1300
  • 仙佛同源

    《仙佛同源》, 元代全真道士“缘督真人”赵友钦著。专论道、佛一致。其徒“上阳子”陈致虚《金丹大要》中有少量遗说。《金丹大要序》:“缘督子词气聪明,博物精通,挹尽群书,或注或释。总三教为一家。作《仙佛同源》《金丹难问》等书,而金丹大备。”

    生活 2014 年 5 月 11 日
    1300
  • 质量问题80%出自管理层,只有20%的问题源于员工

    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在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理念之前,早期的质量管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 威廉·戴明的这句质量名言指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如果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因为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

    生活 2022 年 6 月 18 日
    1300
  • 测量和检测有什么区别

    一、测量和检测的概念 测量是用仪器设备或其他方法对某个物理量进行定量评估的过程,从而得到这个物理量的数值。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直接测量是通过读取仪器上的刻度或读数获得物理量值,而间接测量则是通过计算或其他多种方式得到物理量值。 检测是对某种状态或行为的判断和评价,通常需要使用仪器或设备进行,以确保结论的准确性。检测可以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重量、性态等性质进行判断,也可以对物体…

    生活 2024 年 12 月 15 日
    2000
  • 精益生产推行的十个工具和使用步骤

    精益生产推行的十个工具和使用步骤 在现代制造业中,如何用最少的资源实现高效的生产流程,是每个企业主和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而精益生产的精髓就在于消除浪费,创造更高的价值。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推行精益生产的十个工具和它们的使用步骤。这些工具相辅相成,从最基础的5S到持续改善,帮助企业逐步实现卓越运营。 第一步:现场5S活动 现场5S是精益生产的基石,它代表着整理、整顿、清扫、标准化和素养。5S活动的目的…

    生活 2024 年 11 月 25 日
    1200
  • [E0030]万法归宗

    一般符咒或法术来源多为前辈修道大师根据自己所得符图文字。他们以自己对宇宙的理解,使后学者有所依据而描绘出来的符图。这类符图一般有规律可循,初学者得传授后即可看懂。它们属于中下乘符咒,《万法归宗》里所记载的大部分是这种符图,故《万法归宗》是符咒书中比较有代表的书籍。 此套书共16册5卷,此本作者不详,刊印日期不详。特别提醒:此类玄学道术只用于学习和研究,并不能做为治病救人或预测未来的根据。 —书名:…

    生活 2019 年 5 月 29 日
    1300
  • 人类“理论上”可活1000岁, 剩下的900多岁到底为什么“消失了”?

    人类自从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就一直在寻找关于永生的秘密,人类对于世间的一切都非常的贪婪,对这个美妙的世界有太多的留恋,如果能够永远活着,没有人愿意死去,但是生死好像是一种命运从降生的那一刻以后一定会面临着死亡,没有人可以逃脱这个法则。 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帝王因为留恋他创造的丰功伟绩,所以想要继续延续这一段传奇,他们都做过长生不老梦,秦始皇曾经为了长生不老,让徐福带着500个童男童女出海去寻找长生不老药…

    生活 2022 年 10 月 7 日
    1400
  • [E0059]东坡养生集

    此《东坡养生集》是明清之际学者王如锡编纂。他以养生为视角系统收录了苏轼关于养生的诗文集。全书共12卷,收录文章一千多篇,根据主题分为: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此本为清康熙时期书林陈道生刊本。 王如锡的这种设计将养生由调理饮食、锻炼身体、服食丹药等扩展到琴棋书画、心理修养等领域。他对养生真谛的这种深刻理解与独到眼光已借助这本书展露无遗。清康熙三年(16…

    生活 2014 年 1 月 5 日
    13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