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开篇第一句,你就没读懂

【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是《逍遥游》开篇第一句,也是整部《庄子》开篇第一句。要说国人最熟悉的庄子篇目,一定是《逍遥游》;最熟悉的庄子语,一定是这句。

就是这句话,千百年来恐怕没多少人真正重视、真正读懂。正应了清代学者胡文英那句断语:庄子开口就说没要紧的话,人往往竟算作没要紧看。

庄子,代表着一种绝顶智慧和至高境界。这智慧和境界,全包含在这一句里。

真正读懂了这一句,才能看到那是什么,以及去往那里的路。

【二】

因由就在“鲲”这个字上,就在“鲲”字的本义。

《尔雅·释鱼》释“鲲”:鱼子。明末方以智《药地炮庄》说:“鲲本小鱼之名,庄用大鱼之名。”用至小之鱼的名字,来命名至大之鱼,这就是庄子留下的玄机,也是庄子智慧和境界的玄机。

诚然,这个寓言并非庄子独创,目前可知最早的出处是《列子·汤问》:“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但庄子用了,而且用在《逍遥游》的开篇,古有“开宗明义”之说,不能不让人以为其中大有深意。更何况,33篇只有内七篇被认为是庄子亲笔,《逍遥游》正是七篇之首,还被历来的很多学者认为是《庄子》文眼,分量最重的一篇。

结合《逍遥游》的根本意蕴及《庄子》整部书的根本意蕴——的确是这样的。

【三】

“至大”与“至小”,就是那玄机的命门。

内七篇里,首篇《逍遥游》与二篇《齐物论》最为重要,因为分别道出庄子学说的两大核心:心性的极致——最深的境界,认知的极致——最高的思维。一个直抵如如自性,一个通达万物至理。其他诸篇,不过是对这两点的发挥与应用。

《逍遥游》开篇第一句之所以重要和精深,就因同时是对这两点的隐喻。

对两大核心最高的概括,就是两篇的主旨句:《逍遥游》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脱自我之蔽,去世间之累,此心虚空。《齐物论》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地融为一体,与万物合而为一,天地万物即我,我即天地万物。

这两句,一个重心在“无”,一个重心在“一”。无,正是至小;一,正是至大。这至大,正是庄子的绝顶智慧,《齐物论》中称为“道通为一”;这至小,正是庄子的至高境界,《逍遥游》中称为“游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知如何入乌有之乡,便是逍遥之门;明为何道通为一,就得最高思维。

这是怎样的境界?便是空境,心如太空,包藏宇宙却只现空灵自在。这是怎样的思维?便是道智,直抵本质而统摄万象,不变而应万变。

《逍遥游》里,鲲化鹏后借助击水、旋风、六月息而高飞并南徙的寓言引入的,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小大之辩”,无论小大皆有所待,然后才到消弭两端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之境。《齐物论》里,庄子通篇反复以思辨和寓言论证说明道通为一,最终以不分内外、物我两忘的“庄周梦蝶”结尾。这又明白告诉我们,唯有至大能抵至小,唯有至小能通至大。

明白点说:只有最高之思维能打通最深之境界,只有最深之境界能打开最高之思维。二者互涉互入,不究极时相生相克,究极处便圆融一体。此即阴阳奥义。

至大与至小,即是最大之有与最大之无。再想想《老子》开篇第一章所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能贯通的,就不只是《逍遥游》和《齐物论》,更是老子和庄子。

大鱼名鲲,契合正是以上。这就是那个大玄机。

【四】

逍遥之门在何处?最高思维怎通达?

各有两个关键词。

打通境界的关键词,庄子给出的叫“忘”或“外”。共同指向的一点,叫“出离”。出离,就是出来,和超越。

说白了,庄子以为人之所以为外物和世间所累与牵绊,就因为在局内。解脱与逍遥,则需要跳出在局外。人身当然不可能局外,精神却可以。人身依托于世间有形之事与物,自然不可脱,老子所谓“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精神则可入天地万物之幽微性,于是得以摆脱。精神若不得摆脱,必因像肉身一样,困在有形之中,物欲即是。形在浅表而性在深里,精神在哪层,境界和修为就在哪层。心沉,即深;心浮,便浅。

人身不可局外,却并不是没有应对之法。庄子给出的是“托不得已以养中”,世间不得已,正可养自己中和心性;“安时而处顺”,时运处境无论如何,去顺应不强求,便不会因哀乐自伤;“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切无可奈何,都当做命去接受,接受便不再纠结痛苦。这一切,都要以空虚心性为基础,所以庄子说“唯德者能之”。

庄子衷爱“忘”这个字,一直流转于笔间,这是他体会得到之后真实的情感使然。这个字《庄子》全书出现86次,最多一篇是内篇第五篇《大宗师》,出现15次。最有名的忘语正是出自此篇:“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最深刻的也出自此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从肉身牢笼与机巧才智捆绑中出来,就是得入大通道境的路,类似入定。这是庄子关于修道,最直接也最精髓的论述。

“外”,不过就是忘的另一种说法。《大宗师》中就提出修行见道的七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便是“三外”:外天下,外物,外生。从世间、事物、自我中,一层层出来,便是见道的开始与门路。忘就是外,外就是忘;唯外能忘,唯忘是外。

忘与外,是在情感上作用——心柔软能化固执,情敏感则能感通,往静深处化,往高远处通,便是路。打开思维,则是在理性思辨上作用。

打开思维的关键词,庄子给出的是“相对”。一篇《齐物论》,就是围绕这二字展开。庄子大量的论证总结起来就是一段话:

首先:一切无不具有是非两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与非,也是相互依存的,“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然后:在空间维度上,一切跟更小的比无不是大,一切跟更大的比无不是小,“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时间维度上,是与非是不断变化交替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最后,时空是无限的,“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所以:从空间层面,一切大小、美丑、万千差别便消泯为一,“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从时间层面,一切成败得失的差别也消泯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其中的结构关系,是“是非自身性质——将是非放在时空维度考察——将时空拉到无限之整体层面”,然后得出最后的结果:

一切是非都是相对的,“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从宇宙无限之整体角度看,是非就消弭而通为一体。至此,思维才算彻底打开,而看到了天地万物最高的真实。也就是说,人的一切是非观念、偏执顽固,都是因为只看到一隅而看不到整体,即局限。这就是狭隘的来源。

而打开思维的路径,就是两大关键:一是从相对的角度去看,二是从整体的角度去观。

各自之路外,心忘与开思维是一体,心能出,局限便破,思维便开;思维开,执迷便碎,心便能出。

【五】

《庄子》33篇最后一篇为《天下》,《天下》开篇就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结果只能是:“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这种局限心性与思维,《齐物论》称为“成心”,其形便是“成见”。全书直到最后,仍在呼应小大之辩,呼唤着破与出。

道通为一,才是那阴阳思。一切皆忘,才是那阴阳境。心入至微,思通至大,一体圆融,以应天地万物,才是那天人合一的大阴阳之成。

这种大阴阳境,如同佛家所说“须弥芥子”——世界中心、诸山之王的极大须弥山,只在一粒极微芥子中。

本文作者:谭无稽

李明的头像李明
上一篇 2019 年 12 月 24 日 17:29
下一篇 2019 年 12 月 24 日 17:35

相关推荐

  • 扬州市道教协会召开会长办公会 推进安全生产工作

    7月3日,扬州市道教协会召开一届九次会长办公会议,传达学习全省民宗系统安全生产学习宣讲会精神、省道协《关于印发〈全省道教活动场所安全工作责任事项清单〉的通知》、市民宗局《关于全市性宗教团体工作的监督管理清单》等文件,要求各道教活动场所认真开展安全维稳工作。扬州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云观总结了市道协上半年工作,部署了具体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各场所提高安全意识,认真履职,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对…

    生活 2020 年 7 月 9 日
    1200
  • Tao sexperience

    Home

    生活 2022 年 9 月 23 日
    1100
  • 道藏网并入道门网

    道藏网(daozang.org)并入道门网。 道门网 2019-6-7

    生活 2019 年 6 月 7 日
    1100
  • 清规玄妙全真参访集

    清规玄妙全真参访集第一章 清规玄妙全真参访外集右集纂自碧云子,而订正于逍遥客。我山僻在吴兴,金盖道从乐闻,爰为重梓。闵小艮敬跋。规矩须知天府考校仙裔法派。道有宗源,仙有法派。法派不明,其人不真;宗源不清,其教不正。所以全真参访必稽法派宗源。粤维我东华帝君,一派五传之下,至于北宗。王重阳祖师,全真启教,一度七真,各有名号派诗。凡属血脉嫡传,必知派目。一曰:“龙门邱祖”;二曰:“随山刘祖”;三曰:“南…

    生活 2022 年 10 月 10 日
    1400
  • [E0060]道藏提要

    《道藏提要》:中国道教道藏典籍检索和提要工具书,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研究编撬,任继愈主编,钟肇鹏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明《正统道藏》以及《万历续道藏》卷帙浩瀚,网罗繁富,内容博杂,是研究道教的主要资料库。然而其中许多典籍的编撰者不明,成书时代不详,分类也不太合理,使研习者检索颇感不便。《道藏提要》仿照《四库全书提要》的体例,尽量利用前人研究《道藏》的成果。中国学者如刘师培…

    生活 2015 年 6 月 29 日
    1000
  • 蝉与蛇

    蝉与蛇 2013年6月21日​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里,幼虫出土后,退去蝉蜕,变成飞虫,生活在树上。人之阳神出体是否和蝉一样需要换个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于是凡人的世界没有阳神的踪影,因此丹经中没有出体后的描述,因为出体后会到另一个环境,像蝉蜕后的蝉无法回到泥土中。蛇,每蜕一次,长大一点,不断蜕变,这个似乎丹经中未有多次飞升之说。看来,出胎飞升更类似于蝉蜕,然而蝉蜕并不是得到永生,反而是加速死亡。道法自…

    生活 2013 年 6 月 21 日
    1200
  • 伍柳丹法之传承与发展

    伍柳丹法之传承与发展 雷向阳    张涛     中国丹道,源远流长,作为传统天人合一文化的灵魂,她历经无数先贤圣真亲身实践和总结升华,对中国历史发展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其中,内丹术以性命双修为特点,自汉时魏伯阳真人作《周易参同契》后,逐渐为世人所认知。隋唐以后,历经五代、宋、元之发展,至明朝中叶,内丹术逐渐有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代表这种变化潮流的,当属明末伍冲虚氏。这正如英国著名学者,著有《中国古…

    生活 2024 年 2 月 17 日
    1000
  • 八佰伴的遗憾

    1997年9月18日,八佰伴日本公司宣佈破产。该公司负债总额高达1613亿日元,是二战后日本流通业规模最大的一次破产。 八佰伴曾制定了在中国发展的宏伟计划——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建立1000家以经销食品为主的超市……据八佰伴内部材料透露,在中国开一家超级市场要投资1500万日元,那么1000家就是150亿日元,而八佰伴日本公司在1996年全年赢利也不过8亿日元而已。 即使把八佰伴集团下属的所有企业收益…

    生活 2024 年 9 月 15 日
    81800
  •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

    经名: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原题仙人张果老述,应出于唐代。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序 仙人张果老述 夫九要者,要乃机要也,以应大丹九转,故以道分九篇,法显九门,九门合理,篇篇归根。虽不得亲师之旨,得此要如亲师训,得者坐获天机,悟之者为之心印。若依行者,在欲无欲,居尘出尘,分立九门,还元二仪。学道君子,细意详之。先序显用,次要应体,以体兼用,性命备矣! 太上九要心印妙…

    生活 2022 年 10 月 16 日
    900
  • 如何阅读丹经

    如何阅读丹经 无始洞 述​ 历代丹经数量巨大,可称浩瀚,如何才能高效阅读,是有志于丹道研习者的一大难题。对此,本人有一些个人感受,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地分门别类 这是一个很传统的作法,基本上自道教产生已来,对道经、丹书的分类工作就没有停止过。而对丹道、丹经进行分类,则主要是从南宋开始,主要原因是两宋是丹经的高产期。但就目前而言,我们经常看到的,还主要是对丹道即道派的分类,对丹经的条析分类,则很不…

    生活 2022 年 1 月 8 日
    10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